强化四个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无锡市旺庄中学 周锡林 214028
张志公先生指出:“多年来,语文教学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其间,尽管有不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教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的少、差、费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花大力气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探索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和办法。我们对所发现的问题作以下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强化目标教学意识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始和归宿,是教学的方向和指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和核心。课堂教学中,呈现和明确教学目标,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策略,了解学习对象及方式,预设学习的结果。这一定向环节对教学过程起指引、调节和激励等多种效能。
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学目标不全面是最常见的毛病。执教者常常对认知领域的目标比较重视,而轻视甚至忽略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的目标,如学习动机、求知欲、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等。当然,如此教学,既违反了语文教学“文道结合”的最基本原则,又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久而久之,势必严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常见毛病之二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部分执教者不善于用显性的行为动词,如“理解”、“掌握”、“理清”、“运用”等,对教学目标进行正确、恰当和具体的描述,造成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教学中难于把握和操作,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反映了执教者对大纲,教材等未能真正把握准,对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也未真正考虑清楚。
常见毛病之三是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达标有困难、不到位。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学目标过高、过多、过大,造成教学目标实施有困难,达标无法到位。有一位语文教师写作指导课的目标定为“叙事记叙文的写作──选材、审题,表达”,如此大而无宕的教学目标,一节语文课如何能完成?另一种情况是教学目标制订得较合理、科学,但由于执教者的“功力”不够而无法达标到位。如有位教师教学《天上的街市》,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然而,如何进行训练,教者却缺少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学环节操作较零乱,因而无法达标。
毛病之四是教学过程中,目标“转移”或“移位”。如一次作文讲评课,执教者显示的教学目标是“议论文作文思维拓展和布局”,教学中实际解决的目标是“如何利用论据充分展开说理,有力证明中心论点”。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强化目标教学意识。第一,要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彻底扫除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强化目标教学意识,使目标教学意识在执教者的头脑中真正扎下根来,并转化为切切实实的教学行为。第二,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学习并掌握制订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包括课时目标),是检验教师素质及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第三,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地“三读”,即读大纲、读教材,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等。“三读”不是一般地读,泛泛而读,而是要深入钻研,吃透大纲、教材、教参,使之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探索和研究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既可准确地把握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又能够把教学基本功夯得更加扎实。
二、强化主体意识,使课堂由“讲堂”变“学堂”。
学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群体,他们不是学校教育的工具,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这些都是硬道理。时至今日,不知道这些道理的语文教师可以说是很难找到了。然而,一堂语文课教师一讲到底(即满堂灌)的现象仍未完全绝迹。
现在,较为普遍的情况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教学过程不能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过程和发展过程。具体地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深度与广度都不够,为学生创设的自主学习的条件、氛围和方式,都不够理想,甚至不合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缺乏深度和力度;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一堂课几十个问题,甚至上百个问题,启发式变成“满堂问”。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一些教师总不那么相信每一位学生,不相信他们所具备的学习潜能,而只相信自己的“讲”、自己的“教”,担心自己不“讲”或少“讲”,学生便会不懂,学生的各种能力便不能提高;而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发展个性的设想与设计太少了。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来看,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思考问题的时间、训练的时间都不多,甚至是少得可怜。其中的一类情况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课堂上,师问生答,看似启发、引导,实际上只要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备课时的“标准答案”有点不同,便不能获得教师的肯定与鼓励,而且执教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说出所谓“标准答案”;一旦回答有错,常常是冷淡的或带有指斥腔调的一声“不对”、“错了”,更有甚者大声呵斥学生是“胡说”!前者,为了所谓标准答案,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后者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两者的共同点便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同程度的否定。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语文教师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与此同时,要积极地深人地进行如何让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的研究:要研究如何以学为本,因学论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研究学法、研究如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氛围和方式,研究如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求得发展;要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特别是师生活动的有机组合,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归根结蒂一句话,课堂应是真正的“学堂”。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指向一定教学目标的、学生积极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学习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充满情趣的,生动活泼的,和谐愉快的,有一定思维力度的。我们的语文课倘若都能达到此种境界,语文教学一定是高效的。
三、强化训练意识,提高训练质量,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新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对照大纲的规定和要求,语文课堂训练存在的问题不少。这些问题可概括为“四多四少”:师生一问一答式的训练多,浅层次的、思维力度不足的训练多,无计划的随意性训练多,单调呆板的机械性重复训练多;科学有序的系列化训练少,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性强的训练少,深层次的有思维力度的训练少,充满情趣生动活泼确有实效的训练少。
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为了重视基础训练,重视句、段的分析,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另一种倾向,则完全脱离了字、词、句的揣摩、品味,搞纯粹的架空的文章分析,这是两种“老毛病”;虽然经过长期的“医治”,但仍有少部分人,“老病根”难除,时常“旧病”复发。其直接后果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训练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而且,语文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从无到有的。曹植七步作诗,相声演员即兴表演时口若悬河,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等等。他们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技巧,既有天赋成分,更多的是靠后天刻苦训练所获得。换一个角度来看,听说读写能力均属心智技能。培养这些能力的训练过程是离不开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这些训练是以“运其才智”为前提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接受科学的、严格的、充满智力因素的高质量的语文训练。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让学生接受心理品质的训练,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次,语文教师要舍得花功夫,要能吃苦,收集听说读写的各种训练习题,做好积累工作;在收集积累的基础上,做好筛选、归类工作,精选高质量的训练题;要刻苦研究,探索训练的最佳操作方式或方法,使训练到位、有效和高效。
另外,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靠大量的系统的阅读技能训练。现在的困难是,如何将阅读技能的训练编排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训练系统。最困难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将这些训练要求转化为可供学生操作的规程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心理学的原理,将专业理论陈述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教学的程序性知识。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四、强化“反馈矫正意识”,及时补缺补漏。
在平常听课时,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反馈矫正,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反馈矫正这一环节,或者有反馈却无矫正。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反馈矫正常常只顾及部分或少数学生,不能顾及全体学生;二是不重视学生的反馈矫正意识的培养。
因此,我们建议语文老师要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强化“反馈矫正意识”。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只有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进行反馈矫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反馈矫正意识,而且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矫正意识,即要求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的知识或学习方法。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要通过“反馈矫正”这一教学环节,努力使好、中、差学生在学习方面各得其所:优生“吃得饱”,发展和提高得更快;中档生“吃得好”,更快地缩小与优生的差距;差生“吃得满意,吃得开心”,激发其学习情趣,促使他们迎头赶上。
同时,我们应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的各种形式和方法,研究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的特点和规律,使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这一环节操作得更科学、合理,更有实效。
总之,我们要深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成为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