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学习与语文科教学的整合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21 |
浅谈探究性学习与语文科教学的整合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简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充分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
探究性学习活动,以能有效地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提出和求证假说。通过交流甚至辩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在中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语文学科的开放性,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多向性接口。所谓“语文”,它具有“文”的形式与内容,你可以从文学角度或文字角度探究它,也可以从文化或文章角度去探究它。
2、语文学科的模糊性,为探究性学习留下了深入钻研的余地。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本书,再高明的解读都无法一步到底。古人说“诗无达诂”,就是这个意思。
3、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为探究性学习搭建了桥梁。语文内容包括诸多方面。学生在进行某一方面内容学习的时候,自然会产生相关性联想,找到多个研究课题。以学习鲁迅作品为例,至少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课题,如“鲁迅的语言风格”、“鲁迅的写人艺术”、“鲁迅笔下的几个读书人”、“鲁迅小说的特点”等。
4、语文学科的时代性,为探究性学习注入了活水。当前课程改革中,语文教材的时代性日益加强。时代性强的课文反映了时代性强的语言风貌,这对于学生比较语言变化、运用新语言形式表达思想有直接的感染。比如一些新文体进入教材,使学生在语言感悟方面有了新的“参照系”,在语言发展上能延伸思考的线索。
三、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㈠树立正确的认识
1、基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契机,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和定位。
2、引进探究性学习并非否定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教学中要视学习内容的要求、学习主体的需要来决定取、舍,或有机地融入。
㈡具体的实践操作
语文科的探究性学习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如何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探究性学习呢?我的做法是:
1、形成课堂问题中心。探究性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在探究之初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要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形成课堂的问题中心。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是怎么死的?”要求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课堂上参与讨论,展示自己的探究心得。讨论结果表明,这个问题总揽了课文的全局,而且要探究深透,还得凭借其他材料。⑴这个问题与课文的肖像描写有关,肖像的变化反映了孔乙己生理上的衰老。⑵生理上的衰老是反常的,孔乙己不过中年,怎么会老态龙钟了呢?与心理压力、精神打击有关。⑶心理与精神上的打击者是谁呢?孔乙己又是如何看待自身的命运的?抓住这个问题,层层推进,集中了学生的思考注意力,不仅同样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效果较好。
2、养成学生辨析问题的习惯。探究性学习中,重视“问题辨析”这一重要环节,效果就有质的不同。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答错了,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辨析,明白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如何改正。这么做虽然很花时间,但我觉得,宁可放弃一些“问题”,也要强化“辨析”。例如,我教《藤野先生》一课,组织学生讨论一个问题:“鲁迅为什么如此崇敬藤野先生?”我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学生从鲁迅当时的处境来思考,深化了认识——鲁迅本人在仙台时时受到歧视及不公正的对待,藤野先生则给予了公正,没有歧视,因此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探究性的问题辨析比讲授式的问题解答显然效果要好得多。最大的好处在于:⑴促进学生对文章作更深层的理解,寻找事实根据的视野更开阔一些;⑵学会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⑶不简单肯定,也不简单否定,尽可能想办法完善别人的观点,或者沿着别人思考的路子再往前走几步。这三条正是探究性学习应有的素质。课堂上抓住例子作出示范,学生在课下自己探究时,就能慎重对待所搜集的材料,就能知道补充什么,纠正什么,发展什么。可见,中学生要做到确有探究的味道,那就不可缺少“问题辨析”这一环节。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本领。中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笼统居多,缺少分析的本领,而分析的本领恰是探究的基本素质之一。怎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本领呢?我觉得有两件事要做。一是抓单项问题的分解训练。比如教学朱自清《春》中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问学生:“这句话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答:“好在形象生动。”这时,教师只要抓住“回答语言”中的不同要素就可展开单项问题的分解训练。二是抓思考综合问题的思路指点。比如读魏巍《我的老师》,探究的问题是:本文在材料的选用上有什么特点?一般的回答是详略得当。学生这么回答,还没有摸准作者的用意。为此,我为学生指点了分析思路:从篇幅上看详略;从材料的内容归纳上看详略;还有一条思路,就是围绕感情主线选材。
4、注重思维方向的指引。探究性学习,从运用层面上说,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学习心理上说,是思维的强化训练。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摈弃思维劣态,径直进入思维的正确区域中。“正确区域”包括聚合思维领域和发散思维领域以及进行这两种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对苏轼《石钟山记》中的点睛之笔“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进行讨论。从探究性学习上看,有两种思维倾向:一种是提出质疑,进行求异思维。认为在信息传递十分发达的社会,用不上亲自去“耳闻目见”;表面上看,这是求异思维的表现,很有道理。其实苏轼说的是“臆断”,对这句话无需“求异”。
第二种倾向是指引学生紧扣“耳闻目见”这一观点进行聚合性思维。学生对“耳闻目见”的时空条件有了认识,理解苏、俞(樾)二人观点的不同正好说明了一个认识问题:认识是要不断反复,不断实践的。通过这样的深入讨论,学生的思维得以正确指引,对问题的认识也得以深化。这样的探究导向就显得极为重要的了。
四、教学效果
1、探究性学习转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他们课前积极预习、提出问题,分工合作、搜集信息;课堂上主动发言、辨析,回答问题。
2、探究性学习使各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对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作品欣赏”题不再视为畏途。我任教的班级期末统考语文平均分由原来的七十几分提高到八十多分,这对于起点较低的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大进步。
身为教师的我,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真正体会到与学生“经验共享”、“教学相长”的乐趣。可见,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改革中,研究和实践探究性学习与语文科教学的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邮编:527226 单位:广东省罗定市罗平中学
姓名:陈锦才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