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
|
作者:小黎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1-14 |
作者EMAIL:chen0li0@sina.com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叶圣陶
程 黎
初三是初中的最后一年,教学要求,上学期要比其他年级早近两个月的时间上完上册。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众多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筹于帷幄之中
老师在上课之前,写好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起定向、维持、强化、激励和调控的作用。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不完整,教学就会处于无序混乱状态。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上课之前,教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与学也是这样。
二、注重情感因素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这样写道: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较大的辅助作用。同一语调的平铺直叙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减退,教师在课堂上语调的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全身心的投入,会让学生受到感染,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轻松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轻松了。
老师如此,学生也会受到熏陶。如果学生做到用心体会作品,用心表达情感,学生又怎会不爱语文,又怎会学不好语文?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如,在学生读书时,不仅是要学生读,还可以教学生“三步读书法”。第一步,精略了解大概,明确重点;第二步,解剖,各部分仔细研究,重点处细解剖,疑难处细研究;第三步,会通,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内容全面彻底了解。
这样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想要事半而功倍,就要有好的方法。
好的方法要掌握要有扎实的训练过程。训练过程是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体现训练过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些比较简单,可以一步到位,但不少的训练设计有一些难度,训练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过程,从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步步深入,逐步到位。
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钱梦龙先生主张的“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褒多于贬,以鼓励为主,且夸奖要恰到好处,留有余地,并设置奖品,奖品可以是亲手写的字(格言、诗词、对联等),奖品不在多,而在有意义。
老子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叶圣陶又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要提高课堂效率,即以教材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只是我的一点拙见,还望批评指教。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