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下(初一下) >>单元练习 >>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卷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9-21


会员:jyz1970  友情提供 

第四单元复习卷
姓名             学号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1.jiǎo(    )健    2.zhé(    )伏   3.bīn(   )危  4.xuàn(   )耀   5.苔(   )藓        
6.痛悼(     )       7.榛(   )子     8 .分杈(   )  9.潜(   )力     10.翌(   )日     
11.浩瀚(    )     12.褐(    )色  13.孤僻(    )
二、默写。
1.                   ,相失万重云?                    ,哀多如更闻。
2.游子乍闻征袖湿,                 。相呼相应湘江阔,                           。
3.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
三、运用。
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一颗石子——为繁忙的交通献上全部的力量。
仿句1:
仿句2:
仿句3:
四、探究。
读下面一则材料,仔细思考,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有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沿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奔跑能力也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除了东岸有狼群活动以外,其他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协会做了一个实验,在河东西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了3只,动物学家发现,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五、句中横线处应选填的词句是 (    )
      刚步入游乐园的大门,就看见一只巨大的蓝蜘蛛趴在那里,呈“A”字型的前爪分立两侧,        ,锋利的长牙恫吓着入城的游客。
  A. 张开的血盆大口化作了城门           B. 血盆大口张开着化作了城门
C. 城门就是张开的血盆大口             D. 城门就是血盆大口张开着
六、在横线上填写两个句子,使它们与前面画波浪线部分构成排比句。
马拉松比赛的发令枪响了,男女老少一齐向前跑去,没有人畏惧路途遥远,没有人计较金牌名次,     ,     。大家只有一个信念:锻炼身体,重在参与!
七、用一句话概括从下面材料中得到的启迪。
     猫头鹰的样子不招人喜欢,叫声凄厉,被人视作“不祥鸟”,然而它是益鸟;蝴蝶艳丽多姿,翩翩起舞,招人喜欢,然而,它是害虫。
     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迪是:
八、果子狸是松鼠一般可爱的小动物。然而,它现在面临被灭绝的危险。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在全省范围内紧急扑杀果子狸。果子狸该不该杀,“搜狐”论坛作了网上调查。下面是网友的投票情况。请仔细阅读,说说从网友的意见中你有哪些发现? 
共有 23205 人参加了投票
 杀无赦!果子狸是传播非典病毒的源头  8.9%   2055票
 不必灭绝,但禁止人工饲养,禁止食用  20.7%   4792票
 目前灭杀果子狸有点“矫枉过正”  11.3%   2619票
 果子狸可能也是受害者  14.6%   3382票
 果子狸定“死罪” 没有充分依据  10.7%   2473票
 对果子狸:应该是禁食不是灭杀  34%   7884票
投票起止时间:01月12日-01月29日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九、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1.选文第一小节中最能概括松鼠特点的三个词是     、     、     。这三个词分别从     、   两方面作了概括。
2.选文第二小节里说松鼠“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第三小节里又说“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都是说吃东西,为什么不放在一起说?

3.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2)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
           
(3)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4)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

4.《辞海》中对松鼠是这样说明的:“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这是一段关于松鼠的平实的说明,而课文说明松鼠是用文学笔调描述的。试比较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


5、第二段中那一句话说明“松鼠最不像四族兽”?

6、文中画线处的表达方式分别是:①   ②  
十、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雄虫是不是*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在通常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他们在铁丝网里对唱。我无法作证。
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
其他为数不多的鞘翅目昆虫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例如屎壳螂,也是*腹部的伸缩来摩擦鞘翅后翼,发出声音的。
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的发音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是为了求偶而歌唱?这有可能。然而,尽管我特别注意,在深夜里,也从未听到过金龟子的歌声。就是近在咫尺的铁丝网里,我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
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一直唱到你不再去冒犯它。那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声,对命运的抗议声。真是奇怪,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
1.选文的这几段文字主要说了哪几个问题?

2.选文第一小节中作者提出了什么猜想?作者对这个猜想没有作出结论,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

3.作者是如何探索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的?

4.“在通常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一句中,“有可能”三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5.第三段中的前三句,内容上是递进的。可是第二句里说的“一模一样”和第三句里说的“没有区别”是同一个意思,并没有体现递进的关系。对这一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十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侯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挺高明。它的听觉很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爬上树梢,躲藏起来。
1、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大熊猫的                          。
2、关于大熊猫的活动范围解说,不正确的是(    )
A、大熊猫没有冬眠的习惯。                    B、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
C、大熊猫能在树上活动,但不会在水里游泳。    D、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
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3000米以下”和“3000米以上”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答:
十二、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1—4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①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②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中加横线词语“此处”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请同时写出具体地名。
              
2、消息中的“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请将文中反映渡江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的句子写在下面。

3、这则消息写于22日22时,文章多处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讲究时效的特点,试将文中有关语句摘录在下面。

4、有同学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对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 

5.从第①句中“所有”“都”两个词能感到作者发电时的特殊心情,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6.第②句中用“至发电时止”这一短语,除了强调新闻的及时性,还强调新闻的什么特点?
十三、阅读《黔之驴》,完成 – 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虎大骇  (        )   (2)觉无异能者(        )(3)驴不胜怒(        )   (4)计之曰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 
3、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
4、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

5、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寓意(1)

寓意(2)

6、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           ——            ——           ——           
7、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十四、阅读文章,完成1—5题。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鸟来到林间休息和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我当机立断,决心捕获一只小画眉鸟,放到我的笼子里,歌声美妙绝伦,
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飞去,时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伟大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在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了笼子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的。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第二天早上,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赶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像,我的小鸟不是以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专家阿瑟·威力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的妈妈发现它是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鸟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他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我听了,大吃一惊。
从此以后我在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是。
 1.“我”为什么要捕捉画眉鸟?

 2.小画眉鸟来到我家后发生了那些变化?

3.画眉鸟为什么要毒死自己的孩子?

4.从本文的叙述中你可以认识到画眉鸟的哪些性格特征?

5.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
  
第四单元参考答案
一、 略。二、略。
三、参考:   1.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2.我不是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的苍鹰,而是广阔田野上的一只小鸟——为辛勤的农民贡献一点力量。3.爬山虎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而是奋力向上登攀的君子——为了心仪的蓝天力争上游。
四、参考: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狼群,它们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气氛”中,反而越来越强健,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五、A        六、参考:没有人贪图安逸舒适,没有人屈服腿酸气短。
七、不能以貌取人
八、网上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2分)果子狸是不应该杀的(2分)。(共4分。一定要对参与人数及其态度两方面有所表述,意对即可。如能从短期内这么多人关心果子狸的角度(例:关爱自身,关爱动物)谈,或者提出政府决策可能有误等,只要言之有理,可酌加1—2分。)
九:  1.漂亮、驯良、乖巧,外形、习性。
2.因为第二小节着重介绍的是松鼠的形体特点,说它“往嘴里送东西吃”是为了说明前爪的功能,第三小节是为了说明松鼠不是肉食兽类而列举了它所吃的食物,两处虽都写到“吃东西”,但目的都不是为了说明“吃东西”,故不应放在一起写。              3.          3、(1)不能。“经常”是松鼠“在高处活动”比较频繁,如果去掉,就会让读者以为松鼠偶尔在高处活动,或者一直在高处活动,这与事实不符合。
(2)不能。“从来”语气肯定,表示从无例外。
(3)不能。“好像”意味着松鼠害怕强烈的阳光,只是作者根据松鼠“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所做的推断,或许并非事实。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
(4)既说明了翘的状态和高度,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课文对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描写,而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辞海》的介绍更加生动形象。加上人的心理感受,更加突出了松鼠的漂亮、温驯的特点。
5、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6. (1)描写  (2)议论
十:1、(1)金龟子是怎样发声的?(2)金龟子为什么发声?
2.作者猜想松树金龟子是有可能夫妻对唱的。没有作出结论是因为“无法作证”,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先找到它的发声部位,然后仔细观察,找不到特殊的发声器官,这样就断定是腹部最后一节跟鞘翅后翼摩擦而发声。
4.不能。“有可能”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而非肯定。
5.第二句说的是它“叫的音”,第三句是说的它的“歌唱”,这里有递进关系。所以从内容上看还是递进关系。
十一、 1. 活动范围      2. 圆   粗   魁梧   高大      3. A
十二、  1、东路各军,2分;南京江阴段, 
2、“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或“南京拒绝和平”;“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或“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意对即可。)
3、文中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另外,“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4、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答题。意对即可。
例:用原标题体现了新闻用语的准确性和报道的真实性。至发电时止,西路35万大军已渡过2/3(并未全部渡完)。而东路35万大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仍未全部渡完);用“横渡长江”表达效果好。 “横”字形象地展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胜利渡江”只是告诉人们一种结果。如持反面意见,只要不重复题干上已有的意思,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B      6.真实性
十三
1、(1)受到惊吓  (2)本领  (3)禁得住   (4)盘算  
2、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     3、一鸣,一蹄。
4、不设统一答案,
例:(1)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2)“驴一鸣”,虎“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3)“近之”、“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4)“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写出虎干脆利落,得意满足的心态。(意对即可。)
5、不设统一答案。
例:(1)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谈: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
(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谈,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3)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必须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有自己的见解。 
6、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
7、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运用到每个成语,意思对即可。)
十四:  1.歌声美妙绝伦,我要让他为我一人歌唱。
2.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飞去,时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
3.它似乎坚信他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4.歌声美妙,酷爱自由
5.(1)画眉鸟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鸟妈妈懂得真正的爱,值得某些溺爱子女的人类家长学习。
(2)要尊重生命,更要尊重它们的自由。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星江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练习
怀文中学东关学部2013年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试题
固镇三中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太原杏岭实验学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湖市沐集中心学校2012年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单元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目标检测题A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6单元复习
2011年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五、六单元字词检测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基础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基础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六单元字词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字词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复习课ppt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ppt课件
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复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二、六单元语文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复习导学稿
新星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卷
三亚市实验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六单元测试卷
200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检测
2007年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测试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一二单元综合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达纲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评价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练习(AB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