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学导航
1、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 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境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 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
2、本课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曾卓,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1955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2.本诗写树其实是写人,第二节描绘了树的神态、处境,请摘出相关的语句:
写树的神态:
写树的处境:
3.根据诗的第二节,你分析一下,树代表哪一类人?
4.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什么观点?
5、诗的最后一句“它们似乎即将倾跃进深谷里,却又像要展翅飞翔”,两者不矛盾吗?
6、小结:再读这首诗,说一下你欣赏的地方或谈一下你学这首诗后的感受.
1.为后面长出特别香的花和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果子,埋下了伏笔. 2.一是想给他人带来幸福,表现自己的价值.二是表现作者为美好事物的企盼. 3.表现作者对自由的生活的追求. 4.树是高大的,为人类做出不少供献,作者希望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程度上的供献.
|
本诗创作于1970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极端动乱的年代,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3、同学们先自己把诗读一读,了解一下诗的内容,试着把诗的节拍划一划,看一看那些地方该重读,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2)、在写作技巧方面本文有哪些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交流研讨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哗( ) 寂寞( )飞翔( )悬崖( ) 跌进( ) 倔强( )( )
(2).下面各组词语中多音字最少的一项是( )
A.的确 坚强 曾经 什么 B.奇异 一颗 尽头 远处
C.和平 得到 似乎 弯曲 D.而且 即将 地球 平原
(3)默写出诗的第三节。
合作探究
树植根大地,除非连根拔起,否则是不会被风吹走的。然而在诗中,树却被风吹到了悬崖边,而且站在那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印证第一节诗中的哪个词?
拓展延伸: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纪弦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的头发变成树叶;两腿变成树根;
两臂和十指成为枝条;十个足趾成为根须,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分。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也许开一些特别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
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种例外。
我也许徐徐地长高,比现在高些,和一般树差不多,
不是一棵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的古木。
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
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
1.第一节诗中,诗人具体展示了“我”如何变成“一棵树”,而且强调“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分”,这样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第二节诗中,“我”开的花“特别香”,结的果“吃了可以延年益寿”,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诗人强调“我”“不繁殖”、“一般”、“不被移植到伊甸园”,表达的是什么样的追求?
4.这“一棵树”无疑采用了象征手法,请谈谈对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