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学反思(3篇)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2-01 |
付玉莲
我想,让学生知道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给晓有成就的茨威格一个伟大的启示!那小事是一个场面描写,罗丹的动与茨威格的静,“专心”地做,与“专心”的看,所得启示,也影响了茨威格的一生。大师的品格如此,告诉我们听课、写作业、做人等等,皆须专心,才能“走近大师”,成为大师!
“我那时大约二十五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我”的年龄和成就感,或许跟我们一样。寻找事业的突破口和扎根点,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事情,罗丹把“我”也一块忘了,但“我”却找到了——比方法更加美丽的感悟:专心!这是风格即力量,细节即品质。朋友们每天都忙碌不堪,试问“专心致志”有几度?理想和精力潜在流失否!
“深入”是教师的生活,慧中;“浅出”是教学的需要,秀外。有信心、能专心、又尽心,一定能够成为“解读文本”的高手,成为“表达文本”的名师。外婆(注5)说:要下点功夫!要有个样式!要“激动充满期待”!
作品(作者)因编者而走进教材,课文因师生而有生命力!教师因学生而有灵感,学生因爱老师而更爱语文!这样,我们是否可以给“文本”定义: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立意、文思和情结,涵盖着作者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用心和教师的再创作。所以,语文教学是作者立意,编者用心,师生取义!
生活与文本中,有“道”可称教学资源,否则为垃圾,哲学家王夫之《古诗评选》说:“道之为言路也。”道在领悟,重在引导,教师具有“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的智慧,学生感动才能触及心灵,富有启迪!所以,语文的魅力,在于师生关系和人格!
张俊
第二次上《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篇课文,在原有的基础上略微作了些细节调整,把之前一些零散的问题归纳成了三个大问题:一,在“我”看来已经完工的作品,罗丹为什么还要进行修改?二,作者是如何刻画进入创作状态的罗丹的?请你选择一项进行点评,分析它的艺术表现力。三,“我”受邀来到罗丹家里,你认为罗丹对我是否无礼?通过以上三个问题,串联起整篇课文的情节,而文章的11~16小节,刻画罗丹进入创作状态时的忘情和专注仍然是本篇课文研读的重点,很多表现人物对待艺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聚精会神到了忘我境界的精神的字词句,都很值得细细品味,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不仅能够准确地找到相关的描写,分析也特别精彩,基本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标。
基于描写作用的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了,于是我试着在课上引出“侧面”描写的新概念,但对于预备班的学生来讲可能有点深了,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去掉,导入部分精简,再回过头来针对第一小节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回扣,真正解答好同学们对于罗丹人,罗丹事的疑惑,对课文进行更为详细的总结,或许能够更好地扣住文章的中心,情感目标也能落实。
此外,有一些能够表现文章中心的细节没有深入讲清楚,比如:第一小节“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情是什么事情?”中,“仿佛”、“微乎其微”、“事情”有三层意思;第14小节“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中的省略号,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联系上下文把省略号的作用也一并讲解。
纵观整节课,自己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整个备课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作了几次调整,针对本年级学生的学情取舍了一些知识点,基本能够达到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比较流畅,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
夏静
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袁圆说过:不敢看自己录像节目,觉得面目丑陋,无法卒视。自己以前录过几节课,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
光盘拿到手已很多时日,却迟迟不想打开,最终因为需写反思的缘故,硬着头皮播放,怀着恐惧之心观之。感觉似比五六年前顺眼了些,也客观地去审视分析《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节课,得到一点教学上的体悟。
1、教态自然了一些,从容稳重的成分增加了,这是因为时间与积累的缘故,能让我从容应对教学中的一些东西。平时五班学生上课较为活跃,但因为初上中学,初次被听课,学生紧张,课堂气氛有些凝滞。但我并没在意,而是按着教学思路往下进行,学生紧张,不敢回答问题,教师要去调节学生的情绪,学生不举手,教师可以去点将,而不必太在意。要投入自己的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文本。
2、能够结合文本,不架空作品,咀嚼词语,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情感,是在上语文课,而非美术课,变成罗丹艺术作品介绍赏析课,也非习题课,肢解作品使七零八落,也非杂货铺,东挪西拼,而不得要领。语文课应通过对词语的品味、涵泳,体会文本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与作者对话,思作者之所思,感作者之所感,教者需思想情感投入,也就是入境,才会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3、教学上我有点口头语。“是不是”“对不对”“什么”“啊”,这些语句教学中不是不可以用,而是不能常用,就显得呆板了。问话的形式需有变化,就不会显得平淡。另外,语言的运用上应力争生动,更具感染力,要像黏合剂,牢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所以教师要精心锤炼语言,要无废话,要语言生动有文采,这是我要努力的地方。
4、纵观这节课,感觉课堂之气没有起来,我要说的气既是指课堂的生动的气氛,又是指课堂流泻千里的气势。总之要气韵生动,流畅。这需要师生都充分投入作品,情感、思想的投入,我想我的这节课我们双方都没做到这一点,虽然对作品的理解没流于表面,教者学生都是在用心去体会作品,不只做概念式的分析,思想性的总结,但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做到。
另外,教学环节再紧凑点就好了,多留写作时间,展示时间给学生,我对《思想者》的分析可留到下节课再读给学生听。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高境界是到达一种化境,真也如罗丹大师的忘我无我才会使然。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