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4-23 |
早读1、指导学生朗读,明确本首诗朗读的感情基调应该深情、悠长、舒缓。
2、欣赏余光中《乡愁》。
一、 激趣导入
生命如此珍贵,有谁会期盼死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走进《当我死时》,去感受究竟是一股怎样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期盼死亡!(师板书:当我死时)
二、交流预习感受
男生:故乡是我们从小生长的地方,祖国是我们挚爱的母亲,每一寸光阴都有自己的故事。在遥远的地方隔着大海,望着无边无际的黑夜,多么想跨过海洋,看故乡黎明,贪婪的吮吸故乡那熟悉的空气,让一个天涯浪子的心不要再悲痛,不要让一个游遍天涯却不能归家的人默默流泪,眼泪沾湿了回家的梦,在故乡的那个山顶,妈妈可否来抚慰未安的心灵。
师:读后感悟很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天涯游子渴望归家的心情。
女生:余光中的《当我死时》谢了自己是怎样思念祖国的。作者以“死“这个独特的视角,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死后会埋在哪里,作者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到的中国,那是怎样的思乡之情,怎样的忧愁,作者以为,他这一生再也回不去祖国,只好希望自己埋在祖国,在祖国母亲的长江、黄河之间,母亲河给自己演奏着音乐,让自己可以满足的睡去。
师:有家却不能归,怎一个愁字了得!
过渡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
三、初读感知
1、全班齐读
2、指明一男,一女分别朗读。
男生朗读后同桌点评:读的有感情,语速,语调适中,悠长,舒缓。
师:除了优点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一个读音有问题,瞭望的“瞭”字读四声。
师:预习到位,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同学们标记在书上,用手在桌子上写一写。还有三个有难度的词语:未餍、饕餮、鹧鸪。注音,再看下课后注释,分别是什么意思。
全班齐读课下注释。
女生朗读后同桌点评:读的很深沉,断句有一个地方有问题,应该是“安魂曲/起自长江”,而她读成了“安魂/曲起/自长江”。
师:你听得很仔细,安魂曲是一种追思曲,也用于音乐会,所以不能断开。
师:通过同学们早读的练习基本都能读出作者的情感,但是朗读的过程中又确一点抑扬顿挫,不免有些平淡,我们下面具体的来看一看。
四、走进诗歌
师朗读:“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师:当我死时,愿望是什么?
生: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师板书:葬我)
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庞大的身躯,能够躺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这里的长江黄河是自然地理现象吗?
生低声讨论:不是,这里指的是祖国。
师:指的是祖国,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象征的手法。
师朗读:“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我愿葬在祖国的土地上,感受祖国的呼吸。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师:美是什么词?
生:形容词
师:那母亲呢?
生:名词。(沉默片刻)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师:这里用母亲形容的是什么?
生:祖国
师:如果让你换一个形容词来代替“母亲“,哪个词合适?
生:慈爱、仁爱、温柔。
师: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要表达什么?
生:对母亲的赞美。
师:那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读?
生:抒情的,热爱的,赞美的。
师朗读:“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这里作者由睡觉联想到安魂曲,那“安魂曲”实际上指的是?
生:长江、黄河的滔滔水声。
师:是的,安魂曲指的是长江、黄河的涛声。然而原本恐怖的死亡,在作者眼里却像睡觉一样,躺在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上,耳畔还想起了安魂曲,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舒服
师:用诗中原句回答。
生:最纵容最宽阔
师:纵容是什么词?宽阔是什么词?
生:纵容是动词,宽阔是形容词
师:那这里用最纵容最宽阔表达……?
生:动词作形容词
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极其自由、舒坦。
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想起这极其自由、舒坦的床?
生:疲惫,劳累
师:是的,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回台湾,离开祖国大陆,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新中国成立。
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分裂,在这个大背景下,余光中恐怕自己生不能归,这篇文章是作者1964年去美国西密西根州立大学讲学两年后,于1966年写下。17年的羁旅生涯使他疲惫不堪,怀乡心切。
在这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上他是怎样睡去的?
生:满足的。
师:这不是一般的安睡,而是“满足的睡”甚至“满足的想” (师板书:满足)
师朗读:“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此时,作者在美国,瞭望西边的祖国大陆,那应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渴望。
师:是的,他渴望着回乡,期盼着回乡。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渴望、期盼的感觉。
师朗读:“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中国的黎明”指的是什么?
生:新中国刚刚成立。(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中用黎明的中国象征新中国刚成立)
师朗读:“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未餍”是什么意思?
生:没看够。
师:那这句话应该是怎样的情感?
生:地图上看着祖国却不能回去,十分想念
师:十七年不能回乡,那是多么的苦痛,以至于诗人把死作为憧憬,作为满足,对生已绝望,要用死后的安葬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内心的愁苦吗?
“饕餮”指的是?
生: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这里形容专注、贪婪的看。
师:贪食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生:味觉
师:可是在这里形容专注、贪婪的看,是什么角度?
生:视觉
师:诗人把视觉的大吃大喝,食而不厌来形容视觉的贪婪,不能回乡。反复,一遍遍的翻看着地图,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想念。
四、情感升华
师:(看黑板)诗的题目为“当我死时”,诗人想象死后的情景,原本是恐怖的事情,作者却认为满足,这不矛盾吗?
生:不矛盾,作者是想死后才能安葬在祖国,所以是满足的。
师: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
生:思乡,思念祖国。
师:不但表现了诗人的乡愁情结,还有爱国情感(师板书:乡愁情结、爱国情感)。早读我们一起欣赏了余光中的另一篇“乡愁”,与本首诗要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都是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所以余光中又被称为“乡愁诗人”。他写下的一首首思国怀乡的诗歌,就如同一柄柄撞钟的巨锤,撞响了历史的回音壁,激起了海外游子们普遍强烈的共鸣。
他在《彼岸的缪斯》中责问道:“中国啊中国,何时我们才能停止争吵”,透过历史看到的矛盾,我们感受到弥足珍贵的民族感情,“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此乃震撼人心的真性情!
五、拓展延伸
师:然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比如众所周知的波兰音乐家肖邦,死前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你们还知道吗?回忆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句?
生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等,这样的诗句有很多,留给同学们回家再查一查。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