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4-23 |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
下面我就针对《当我死时》这堂课的教学做以下反思:
导入环节引用余光中的名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直奔诗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个环节还是比较巧妙有效的。初读部分的第二、三个环节,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诗人生平及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还是比较适时的。让学生在初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融入对诗人思想情感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这样安排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为深刻而真切地体会诗人情感奠定了基础。品味语言环节教师的举例比较有示范性,教给学生一个赏析语言妙处的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至于无所适从或者盲目分析,从课堂效果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还是比较有效的。
教师的配乐朗诵虽然比较精彩,也对学生有较大的感染,只是安排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为时过晚。如果安排在品味语言环节的教师举例示范之后,效果会更好,当然那个时候不可能朗诵整首诗,只朗诵开头几句就足以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在学生朗诵的环节,应该指名学生配乐朗诵或者配乐齐诵,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又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巩固诵读,效果应该更好。
总之,教学一篇文章,关键是根据课程标准定准教学目标,找准重难点,这是上好一堂课的思想和灵魂。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循序渐进,层次深入,要有梯度,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方法的学习及能力的提高上逐渐攀升,这样才能使他们整节课都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环节太少没有层次感,课堂活动单调,学生容易倦怠,失去学习的兴趣,环节太花哨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扎实的收获。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