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下(初一下) >>单元练习 >>
常州市勤业中学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评价练习卷(苏教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29


[苏教版]常州市勤业中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综合评价练习试卷


命题:王庆华 
班级 姓名 成绩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共24分)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jiǎo( )健 2.zhé( )伏 3.bīn( )危 4.xuàn( )耀
二、默写。(6分)
5. ,相失万重云? ,哀多如更闻。
6.游子乍闻征袖湿, 。相呼相应湘江阔, 。
7.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

三、运用。(6分)
8.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一颗石子——为繁忙的交通献上全部的力量。
仿句1: 
仿句2: 
仿句3: 

四、探究。(8分)
9.读下面一则材料,仔细思考,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有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沿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奔跑能力也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除了东岸有狼群活动以外,其他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协会做了一个实验,在河东西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了3只,动物学家发现,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6分)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题。(16分)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10.选文第一小节中最能概括松鼠特点的三个词是 、 、 。这三个词分别从 、 两方面作了概括。(3分)
11.选文第二小节里说松鼠“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第三小节里又说“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都是说吃东西,为什么不放在一起说?(3分)



1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2分)

(2)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2分)

(3)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13.《辞海》中对松鼠是这样说明的:“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这是一段关于松鼠的平实的说明,而课文说明松鼠是用文学笔调描述的。试比较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4分)



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14分)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雄虫是不是*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在通常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他们在铁丝网里对唱。我无法作证。
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
其他为数不多的鞘翅目昆虫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例如屎壳螂,也是*腹部的伸缩来摩擦鞘翅后翼,发出声音的。
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的发音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是为了求偶而歌唱?这有可能。然而,尽管我特别注意,在深夜里,也从未听到过金龟子的歌声。就是近在咫尺的铁丝网里,我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
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一直唱到你不再去冒犯它。那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声,对命运的抗议声。真是奇怪,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
14.选文的这几段文字主要说了哪几个问题?(2分)

15.选文第一小节中作者提出了什么猜想?作者对这个猜想没有作出结论,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3分)


16.作者是如何探索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的?(2分)


17.“在通常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一句中,“有可能”三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8.第三段中的前三句,内容上是递进的。可是第二句里说的“一模一样”和第三句里说的“没有区别”是同一个意思,并没有体现递进的关系。对这一点你是如何认识的?(4分)



七、阅读文章,完成19—24题。(16分)
动物的忧伤
[苏]谢尔盖耶夫著 万正忠 罗逊 译
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
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促安慰。譬如,猴子就喜欢把我们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有很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亡。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成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那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生活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19.第二、三段中加点的“可怕”、“残酷”两个词语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


20.文中写到猴子跟人很合得来是为了说明( )(2分)
A. 猴子比鲁滨逊更能适应孤独和寂寞。 B.猴子跟鲁滨逊一样都是高等动物。
C.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 D.猴子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21.“ 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这句话应放在四至七段的哪一段前面?为什么?(3分)


22.“掉队的毛虫”不久以后就会死亡的是亨利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23.“寂寞对于低等动物来说更难忍受”的原因是什么?(3分)


24.文中提到的哪些现象是说明动物具有社会性的?(3分)





第三部分:作文(共30分)
25.发挥联想和想像,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介绍森林里一群动物举行运动会的盛况,要写出参加运动的动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一、1.矫健、2.蛰伏、3.濒危、4.炫耀
二、见课本《诵读欣赏》
三、参考:1.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2.我不是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的苍鹰,而是广阔田野上的一只小鸟——为辛勤的农民贡献一点力量。3.爬山虎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而是奋力向上登攀的君子——为了心仪的蓝天力争上游。
四、参考: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狼群,它们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气氛”中,反而越来越强健,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第二部分
五、10.漂亮、驯良、乖巧,外形、习性。11.因为第二小节着重介绍的是松鼠的形体特点,说它“往嘴里送东西吃”是为了说明前爪的功能,第三小节是为了说明松鼠不是肉食兽类而列举了它所吃的食物,两处虽都写到“吃东西”,但目的都不是为了说明“吃东西”,故不应放在一起写。12.(1)不能。“经常”是松鼠“在高处活动”比较频繁,如果去掉,就会让读者以为松鼠偶尔在高处活动,或者一直在高处活动,这与事实不符合。(2)不能。“从来”语气肯定,表示从无例外。(3)不能。“好像”意味着松鼠害怕强烈的阳光,只是作者根据松鼠“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所做的推断,或许并非事实。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
六、14. (1)金龟子是怎样发声的?(2)金龟子为什么发声?15.作者猜想松树金龟子是有可能夫妻对唱的。没有作出结论是因为“无法作证”,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6.先找到它的发声部位,然后仔细观察,找不到特殊的发声器官,这样就断定是腹部最后一节跟鞘翅后翼摩擦而发声。17.不能。“有可能”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而非肯定。18.第二句说的是它“叫的音”,第三句是说的它的“歌唱”,这里有递进关系。所以从内容上看还是递进关系。
七、19.不能。因为动物比人类更难忍受孤独和寂寞。20.C。21.第4段前。根据前后文来回答。22. 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成成虫。23.它们习惯了群居生活。24.参考;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鲱鱼、毛虫、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等。
第三部分
作文(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星江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练习
怀文中学东关学部2013年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试题
固镇三中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太原杏岭实验学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湖市沐集中心学校2012年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单元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目标检测题A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6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卷
2011年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五、六单元字词检测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基础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基础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六单元字词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字词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复习课ppt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ppt课件
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复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二、六单元语文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复习导学稿
新星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卷
三亚市实验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六单元测试卷
200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检测
2007年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测试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一二单元综合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达纲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评价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评价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