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圯上敬履》教案4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5-05


《圯上敬履》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及司马迁、张良的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写作目的。
4.学习并发扬中化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垓下决战后,刘邦建立西汉,庆功宴上,刘邦在谈自己如何得天下时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位子房何许人也?能让一代帝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
想当年,韩信、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全身而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从中品味一下张良成功的因素。
二、介绍《史记》及司马迁、张良的相关文学常识。
1.《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其中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②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④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⑤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
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3.张良文章背景简介
张良被刘邦列为汉初三杰第一,后世对其先佐明主建不世之功,后功成身退的传奇经历多有称誉。张良出身战国后期韩国大贵族家庭。祖父开地、父亲平相继相五代韩王。世代相韩的经历,使张良对韩国有着很深的感情;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显赫的地位,断绝了他的仕宦之途。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张良对消灭韩国的秦朝政权充满了刻骨仇恨。张良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从小对朝堂斗争、宫廷政治耳濡目染,深明君臣相处之道。韩国灭亡后,张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终于散尽家财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伏击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中,却击中副车而未获成功。
刺杀秦王失败后,张良亡命下邳,颠沛流离,历经磨练,洞悉人情世故。
三、朗读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3.指读,并纠正字音。
4.齐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译全文。
2.置疑难点。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参考:
张良曾从容闲步漫游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近张良的地方,故意把鞋子跌落到桥下去。瞧着张良道:“小伙子,下去把鞋拾上来!”张良愣住了,想揍他一顿。因为对方年纪老了,勉强隐忍下来,下桥去拾起了鞋。老人道:“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拾了上来,索性也就跪下来帮他穿上。那老人伸出脚套上鞋,笑着走了。张良真是十分惊讶,以目光追踪着他。老人走了里把路,又回转来,道:“小伙子倒还值得教导一下。五天以后天亮时,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感到很奇怪,敬礼道:“嗯。”第五天早晨,张良来到那里,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气愤地道:“同老一辈人约会,比人家后到,这算什么?”说完就走,道:“过五天早点来相会。”五天以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那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又气愤地道:“又比我后到,这是为什么?”说完就走,道:“五天以后再早点来。”到第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道:“这样才对。”拿出一册书,说道:“读了它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再没有其他的话,从此也不再见过面。天明时一看这部书,竟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十分惊异,经常反复诵读它。
(何满子译,选自《史记纪传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出版)
五、复述课文要内容
教师点拨: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二、理解人物形象
1.文中两个人物在我们心中已渐渐清晰,那么张良和老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全文,圈划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
教师点拨:描写语句,形容词,动词。
2.分小组合作交流,根据圈划的词句,归纳张良及老人的特点。
明确:
张良:
敬老: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守信:平明,鸡鸣,夜未半,(赴约时间越来越早)。
勤奋好学:常习诵。
隐忍有度:欲殴之,强忍(忍辱)三次赴约(忍怒)。
有思想,有主见:怪、精、异(心理描写)
老人: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的人。
3.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张良有美好的德行,综全比较来看,他得黄石老人天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忍
三、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1.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可以一言以蔽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记述的这一部分,是想带给读者——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明确:有忍耐之心。
小结:对张良来说忍能带来机遇,带来知识和能力,得到兵法,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刘邦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刘邦能够忍耐韩信,得到咸阳而退居灞上,忍耐一时,建立西汉王朝,张良也成为开国功臣。在后世影响很大,三国时代水镜先生向刘备诸葛亮时说:“只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胜汉三百年的张子房可与之相比。”其实对我们也一样。
2.对什么有忍耐之心?
学业、梦想、美好的生活等等。
3.是不是什么事都要忍呢?
不是。不能无原则的忍。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侯论》开篇的一段话。
小结:忍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气概,一种生活态度。忍,是能量的积蓄,是在苦难中站起来的准备,能够赢得好名声,感化一批人,忍使很多人成就大业。
4.成功需要“忍”,除了“忍”这种品质,从本文你还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忍要有度,胸怀大志,重约守信,恭敬师长,德才兼备。
四、拓展
真正的忍者,是善于隐藏自己锋芒的人,忍住一时之不公,受暂时的委曲,在忍中磨炼意志,增长智慧。方能战胜自我,赢得机遇,成就事业,精彩人生。你能举例谈谈还有哪些人以忍成大业的吗?
参考:司马迁、韩信、勾践、重耳
总结:
《史记》开篇一段话:西伯侯局厩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布韦迁蜀世传《吕贤》,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他们经历一翻磨难,都成就了大业。
它告诉我们:大抵圣贤都是经历一番磨难,忍一时之辱,而成就大业,可见,《史记》这部书不仅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更为我们启迪人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本节作业,用两周的时间,挑选《史记》故事中,你感兴趣的人物或篇章读一读,写读书笔记,然后交流。
五、作业:
1.积累文中学过的文言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
2.课后阅读《史记·留侯世家》或苏轼的《留侯论》,全面了解张良这个人物。
3.积累《史记》名言
4.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圯上敬履
司马迁
张良——成功
敬老  守信  勤奋好学  隐忍有度  有思想、有主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圯上敬履》说课稿
《圯上敬履》导学案
《圯上敬履》教学案
《圯上敬履》教案3
《圯上敬履》教学反思2
《圯上敬履》ppt课件3
《圯上敬履》ppt课件2
《圯上敬履》练习题
《圯上敬履》教学反思
《圯上敬履》ppt课件
《圯上敬履》学案
《圯上敬履》原文和译文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2
《圯上敬履》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